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与诊治指南(2025)

发布日期:
2025-04-15
出处: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5,37(3):193-220.
摘要:
中心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是留置血管内导管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导致重症医学科(ICU)或院内获得性感染的常见原因之一,一旦发生则显著增加患者死亡风险、住院时长及医疗卫生经济学负担。近些年已有多项关于CLABSI 诊、治、防方面的大型临床研究完成,为相关工作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同时,随着全球抗菌药物耐药流行病学变化趋势及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上市,也提示在临床工作中需调整相关的管理策略。基于此,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在《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07)》基础上进行了更新修订。本次指南制定基于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GRADE)证据质量分级标准,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工作组通过启动、提出临床问题、文献检索、筛选文献、Meta 分析及循证医学证据汇总等初步形成推荐条目,并通过工作组函审、工作组远程及面对面会议、修稿,经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委会2 轮投票表决等步骤,最终定稿,形成52 条推荐意见。本指南的适用范围集中在ICU 留置中心血管内导管的成人患者,内容主要涉及血管内导管穿刺部位选择和穿刺方法、导管选择、导管的管理,以及CLABSI 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旨在为ICU 医护人员提供中心血管内导管管理的最佳实践,实现成人CLABSI 的临床规范化管理。 展开

部分内容仅可在
临床指南app 查看下载

阅读VIP指南

收藏

分享

评论
提交评论
june0058
2025.04.17
回复
没有指南app我的职业生涯一定会少了很多精彩
/ 没有更多了 /
上传者信息
Lex666
于2025-04-17上传
编者信息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成立于2005年3月18日。北京协和医院刘大为教授任首届及第二届主任委员。在中华医学会领导下,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重症医学分会已经成为学科建设规范、组织管理民主、学术气氛浓郁、学术思想活跃、人才培训系统化和在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专科分会。 在规范学科建设方面:分会带领大家走过了重症医学规范化条例从无到有的历程,按照国际惯例制定专业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已经完成12项临床诊疗指南的制定,尚有2项指南正在修订当中。通过积极的努力,2008年7月,国家正式批准重症医学为临床医学二级学科,授予学科代码320.58,并被列入临床一级诊疗科目。分会协助有关部门完成专业招生及职称晋升工作。学科代码及诊疗科目的确立,对我国重症医学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