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术期非口服抗凝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尤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存在凝血系统激活,凝血酶活性增加,凝血和纤溶系统动态平衡失调,血液处于高凝状态,PCI的有创性操作和导管接触血管内皮表面又可诱发内/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活化凝血酶,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最终形成血栓,因此PCI围术期前中后阶段均为血栓事件的高发时期。综上,ACS应尽早启动抗凝治疗,合理规范应用抗凝药物是保证介入手术疗效和安全的关键环节。
PCI围术期非口服抗凝药物的选择与应用直接决定手术的成败,影响患者近、远期预后。合理的抗凝药物应在有效抗栓的同时降低或不增加出血风险。但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溶栓和介入治疗,在普通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UFH)早期应用方面存在着诸多误区。鉴于我国ACS发病率及介入干预数量逐年增加,为合理规范围手术期非口服抗凝药物的应用、制定合理的个体化用药策略,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联合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专家,结合现有国内外有关指南、循证证据及临床应用现状,特编写本共识,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部分内容仅可在
临床指南app 查看下载
收藏
分享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要致力于心血管疾病的高血压、 心力衰竭、心律失常、 介入心脏病学、 女性心脏健康及冠心病与动脉粥样硬化流行病学及临床诊治的研究,提供相关的预防及诊治指南
【重要通知】 中华医学会版权指南已恢复下载功能,但需将APP版本升级至V7.0.10及以上版本,苹果用户需到APP Store升级,安卓系统用户需要到各品牌应用市场进行升级(如您的手机应用市场未更新,可使用“应用宝”APP进行更新)。 更新完成后在指南详情页点击“获取原文”即可将指南原文发送至您的邮箱进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