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性膀胱炎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发布日期:
2020-08-25
出处: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20.2020,41(8):566-568.
摘要:

正常膀胱黏膜被覆尿路上皮。腺性膀胱炎(cystitis glandularis,CG)属于膀胱黏膜化生性病变,自1899年由Stoerk首次报道[1],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由于对CG的分型、流行病学状态及其与膀胱腺癌关系的认识不全面,导致有学者将所有类型的CG均视为癌前病变,因而在临床治疗上,目前仍有很多医生对所有病理报告为CG的患者无差别地进行电切、电灼及化疗药灌注等类似于膀胱肿瘤的外科治疗。然而,较多研究结果表明,虽然CG的发生率很高,但转化成膀胱腺癌的发生率极低,说明大部分CG是不会恶变为腺癌的。因此,将所有CG均视为癌前病变进行外科干预必然存在过度治疗之嫌,不仅消耗大量医疗资源,也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身体创伤和精神压力。

为规范CG的诊治方法,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组织专家对CG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编写此专家共识。

展开

部分内容仅可在
临床指南app 查看下载

阅读免费指南
发送到邮箱

收藏

分享

评论
提交评论
/ 没有更多了 /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