铂类药物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管理专家共识
铂类药物开发于20世纪60年代,属于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主要通过进入肿瘤细胞后与DNA 形成Pt-DNA加合物,从而介导肿瘤细胞坏死或凋亡,进而产生抗癌效果。铂类药物因其独特的抗癌机制和广泛的抗癌谱,成为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广的化疗药物之一,作为基本药物被广泛用于肺癌、膀胱癌、卵巢癌、宫颈癌、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和头颈部肿瘤等常见恶性肿瘤的治疗。为了促进药师进入临床团队,规范铂类药物在临床上的使用,广东省药学会组织省内医疗机构专家通过分析临床常用铂类药物的药学特点,制定了该类药物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管理专家共识。
展开部分内容仅可在
临床指南app 查看下载
收藏
分享
广东省药学会前身为1945年成立的广州药师公会,1951年成为中国药学会广州分会。1958年在原有基础上扩大组织,成立中国药学会广东分会,负责组织全省药学科技工作者的相关活动。1985年起,中国药学会广东分会一直挂靠在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省医药管理局)。1991年,按民政部门文件要求更名为广东省药学会。